Skip to main content

人是個容易忘記的生物

人是個容易忘記的生物,雖然我們熱衷於體驗並強記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但基本上這只是更加暴露了人類 “擅於忘記” 的特徵,能夠忘記在很多時候比起能夠記住還來的有威力。

當然不是需要考試或是學習游泳或開車這一類的情況,這些事情太渺小了,記或記不住對於一個人的人生重要性實在無足輕重, “忘記” 這種能力是要用在更重要的場合。

比如說分手或是難堪的過去吧,或是親友間的生離死別,我們為了自己的人生的延續,常常會自然而然的把一些感情經驗擱置在過去,傷痛要被黃土掩蓋不然難以繼續生活,我們把過去寫成歷史,一方面把別人放到自己的歷史裡,一方面自己也逐漸的變成別人歷史裡的角色。

聽過深夜遠處傳來的嘆息吧,那聲聲的嘆息不是為了緬懷年華老去,而是因為想起了那些許許多多的記不得的模糊的記憶才不住的長嘆。曾以為人生是在一點一滴的累積中成長,後來才知道人生是在點滴的消逝中推磨一生。

就像沙漏一般,將沙漏擺向下,上半部的沙會逐漸的落下,下半部空空的瓶身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堆起沙子,當我們看到人生的每一段記憶就像一粒粒的砂子漸漸堆起的時候,我們會訝異時間是跟著記憶一起增加,便興奮的解釋人生阿,就是帶著隨歲月增加的記憶老去,我們會離開人世,但卻不會白走這一遭。可擅於忘記的我們自然的便遺漏了一開始就裝得滿滿的沙的上半瓶身在逐漸降低,人生,其實是在累積不斷的失去,然後帶著空空的軀殼離開吧,空了的上半部的瓶身裝著滿滿的忘記,沒有人注意。

人生之不可重複就不像可以把沙漏翻轉過來重新計算那樣的簡單了,我們在一個很大的沙漏中生存,用以為在記憶的方式過著持續忘卻的生活。

原本以為不管多老都可以記的住高中同班同學的座號以及姓名,現在卻連自己是幾號都快拼湊不起來了,原本以為犯過的錯會記住,但等到再一次犯錯的時候才會猛然想起曾經做過一樣的蠢事,原本以為每天都在學習,但當努力想記起昨天作了什麼的時候才發現難以清楚記住。不管昨天,前天,還是過去的每一天,都像陳年的黑白電影,模糊的只剩下灰色的佈景,事物離開腦海的速度遠遠快過接受新事物的速度。

也許你會說明天是值得期待的,昨天已經過去,讓我們把握現在吧! 但現在才正是讓人生荒謬的所在,現在就是在一邊等待時間過去,一邊忘記未來(因為未來常常以及快速的面貌變成現在,然後過去)中存在著,或著要問, “現在” 存在嗎?

“現在”這個詞在我看來是個沒有時空地域性的概念,每個 “現在” 都因為負載太多對於未來以及過去的觀念而被擠壓的看不見了。 譬如,假設說出 “給我五分鐘” 這句話的開始的五分鐘內是現在,這個現在所呈現的狀況是已經過去的一秒鐘毫無縫隙的拉著將要到來的一秒鐘,兩著之間如果有什麼停頓的話,那個停頓就是現在。可惜以我們的時間概念來看,時間是不會停止的,既然沒有停止的瞬間,那現在不過就是個銜接過去未來的載體,沒有實際內涵。

所以說要活在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活在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瞬間其實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就這一點來說,記憶讓未來變的具象化,而忘記也讓過去更加鮮明,不會忘記的人的大腦跟無法記憶的人的一樣都沒有足以比較的空間,都是同樣的不堪負荷。
回到忘記上,為了對付善忘的特點,人類發明了文字,發明了事物,甚至相片來提醒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來標誌過去的模樣,結果我們雖然成功的記起了片片斷斷,也因此承受了許多的痛苦 (當然也是有美好的,但難過的回憶威力總是更為強大的附在日常生活中)。
像是紀念特別日子的相框,即使照片已經替換,灰塵也已覆上,關於那相框的來由以及心情卻永遠的掛在上面,怎麼也不會泛黃。

又像是只剩一只的對戒,即使獨自蜷在抽屜一角,即使冒出了銀鏽,那段興奮的時光,喜悅的心情卻異常突出的化作回憶,緊緊箍著心頭,常常一想到就難以呼吸,難以接受人生的不可預測和自己的天真和每天都在腦海裡反覆上演的無聲的過去,彷彿是嘩啦嘩啦旋轉的古早膠卷默片放映在眼膜底,對方的舉手投足依然生動,只是失去了聲音,看著看著自己也失去了呼吸,既難以承受,卻也難以忘記。

又像是每年都會寄送的賀卡突然停止在某一年,某人消失的一年,在那年之前的點點滴滴就想忘也忘不了的刻在記憶裡,燒掉是一個擺脫的好方法,但於心不忍的我卻只能把他們死死的壓在床底下,如果當時什麼都沒有留下該有多好,那我就會完完整整的忘記,那些勾起我們回憶的小東西,是不該記得的夢,不該存在的紀錄,太多太多標誌過去的記號讓我的 “忘記” 功能無法順利作用,原本應該空白的軌跡,如今成了灰茫茫的一片,什麼都在我腦海裡,可是卻什麼都不清不楚。

卡在忘記與記憶的中間的我像是失去了一角的齒輪的時鐘,一頓一頓的轉動著不停前進的無奈人生。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ever...

> Paris is not as terrible as hell, it has its own strength, anyway. people dance, sing and do all kinds of performance on the street to attract tourists. Maybe it is a way of living, but for me, it is a way of releasing their desire and a way of addressing the city of art. they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vigorous side of Paris. If you ask me how do I mark the Paris, I would say: low pass. Too many visitors ruin the face of ths city, I should have come to Paris in the winter. Let the cold winds freeze the smell of sweat and stink subway, let the heavy duffle coats wrap people's rudness and greedy eyes to the tourists, let the heat of street preformancer glow the Eiffel Tower, let me attract by this city. it is not quite fair to judge Paris from a visitor's point of view. Because what is good in Paris has been there so much longer than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he seine river, and the countless bridges across it. the splendid buildings and tower, the bule sky and green tr...

飛鳥與鐵塔

  照片的主角原本應該是鐵塔,快門按下後卻發現我一直盯著飛進視窗的鴿子,這鴿應該不知道他被捕捉了,不管他之前在哪裡覓食,之後又盤旋在哪裡,那瞬間,它是留在我的相機記憶卡,然後很久以後,被我放在這裡,變成封面相片。它很模糊,因為它是自由的,行動中旁人通常只看得到你的模糊輪廓,因為你在飛翔。   巴黎鐵塔很安靜(雖然遊客又多又吵),但身為地標,是不容許有模糊空間的,就靜靜的為法國多賺一點吧,你的高聳又能如何?你留在歷史裡,每個人的記憶裡又如何?你一直在那裡,而飛鳥早已雲遊他處,過著短暫卻又輕快的一生。   倒是拍照的人,若你的目的是鐵塔,拍照技術也太不專業,若是想拍鴿子,未免守株待兔,不合情理,但作為那段日子不為旅遊而旅遊,只為了生活而度假的心情,跟這麼隨性的按快門,倒是有幾分契合,也讓現在看著拍照的人留下的構圖覺得當時,是過於奢侈了。   人不能要求過去重來,也被要求不能重蹈覆轍,但人阿,就是愛回憶往昔,也許這輩子就不是作鐵塔般留名青史的命,也終究飛不起來,但看看老照片,想想那天所見到的一切是多麼輕易就拿來想念,今日這午夜,也挺值得的。

JOB HUNTING

To be honest, handing in Cv to the retailing store is quite a good fun although long walking to everywhere makes me feel like a dunky--very durable and honest to go forward step by step. Of course, it would be great that I could get a job after this long hunting. I hunt job, and wish all those "preys" can bite me back, at least a bite of inerview. However, this is not the office job, not the "25000 up" ponds job, but it is a job. A job which allows me to dress well, to talk to and observe people. The most important, a job for me to live in London. It has not come yet, but it will be. If 36 CVs to the shops are not enough, then I will hand in 72 copies of them. One of them in this hugh Lodon will be accepted by one gifted manager eventually. Back to CV, I prefer to apply in person rather than apply on line, although it seems that on-line applying is more formal than just pop in the store and say: "hey, is it possible for me to drop my CV here if there is any van...